这些成语常常被误用,你能用对吗?

成语中有相当一部分源于典故。这类成语言简意赅,蕴含
着丰富的内容。只有弄清典故,才能准确理解成语的含义。不
明典故,只在字面上兜圈子,往往不得要领,很容易望文生义、
断章取义或穿凿附会,造成误解误用。请看例子。
一、邯郸学步
《庄子·秋水》和《汉书·叙传上》都记载,燕国寿陵有一个
年轻人,羡慕赵国人走路姿势好看,专门跑到邯郸去学习,结
果不但没有学会,反而连自己原来怎样走路也忘记了,只好爬
着回去。后遂用“邯郸学步”比喻模仿别人不成,反而把自己
原有的技能、长处丢掉了,强调的不是盲目模仿别人的行为,
而是这种行为的恶果。
这条成语本来就比较难用,加之有些人又没有弄清它的出
处和特定含义,只在字面上兜圈子,以致把它同“亦步亦趋”
“生搬硬套”之类的词语混为一谈,造成误用。例如:
1.踩着别人的脚印“邯郸学步”,就不可能摆脱先粗放再
集约、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后发展地区更不可能实现跨越发
展。(《广西日报》,2010 年8月22 日)
2.(我们)不能邯郸学步,一定要结合本州实际……坚持走
好、走准、走快自己的工业发展路子。(《青海日报》,2010
年11 月1日)
3.“洋为中用”的要义在于结合国情,结合实际……并不是
照搬照抄,并不是邯郸学步或“克隆”。(东方网,2010 年
10 月13 日)
前一例是说“踩着别人的脚印”前进,就不可能超越别人
显然是把“邯郸学步”同“亦步亦趋”混为一谈。后两例“邯
郸学步”或与“结合实际”对举,或同“照搬照抄”连用,肯
定是同“生搬硬套”画上等号了。
二、祸起萧墙
《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
内也。”“萧墙”是古代宫室内作为屏障的矮墙,借指内部。
“萧墙之内”指的就是鲁国国君。当时季孙把持鲁国朝政,同
鲁君矛盾很深,季孙担心一旦鲁君收拾自己,颛臾会凭借有利
的地理位置帮助鲁君,于是想抢先下手消灭颛臾。所以孔子一
针见血地指出,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鲁君。后来遂用“祸起
萧墙”比喻祸乱发生在家里或内部。例如汉·蔡邕《刘镇南碑》:
“俄而汉室大乱,祸起萧墙。”
有人不明典故,不懂得“萧墙”指什么,只要祸起,不管
起自哪里,都说“祸起萧墙”,以致造成误用。例如:
1.事故原因已初步查明,为网吧隔壁一出租屋内存放的危
险化学品发生爆炸引发……网吧爆炸事件“祸起萧墙”再次证明
一个铁律——人祸酿成的悲剧完全可能被改写。(《广州日
报》,2010 年12 月6日)
2.邵海的腐败案件祸起萧墙……比较起以往大多数官员腐败
案线索来源于“网友曝”“案中案”“知情者举报”或“情妇
起义”等外部发端,反腐部门的主动出击是值得肯定的。
(《楚天都市报》,2010 年11 月24 日)
3.祸起萧墙,63 岁女环卫工凌晨被撞。(四川新闻网 ,
2011 年6月13 日)
例1,网吧爆炸事件祸起隔壁,明明不在内部而在外部,
怎么能说“祸起萧墙”呢?例2,反腐部门就是监督贪官的,
是贪官的对立面,被反腐部门揪出当然不是“祸起萧墙”。其
实“情妇起义”倒是货真价实的“祸起萧墙”,反而被作者归
摘要:
展开>>
收起<<
成语中有相当一部分源于典故。这类成语言简意赅,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只有弄清典故,才能准确理解成语的含义。不明典故,只在字面上兜圈子,往往不得要领,很容易望文生义、断章取义或穿凿附会,造成误解误用。请看例子。一、邯郸学步《庄子·秋水》和《汉书·叙传上》都记载,燕国寿陵有一个年轻人,羡慕赵国人走路姿势好看,专门跑到邯郸去学习,结果不但没有学会,反而连自己原来怎样走路也忘记了,只好爬着回去。后遂用“邯郸学步”比喻模仿别人不成,反而把自己原有的技能、长处丢掉了,强调的不是盲目模仿别人的行为,而是这种行为的恶果。这条成语本来就比较难用,加之有些人又没有弄清它的出处和特定含义,只在字面上兜圈子,以致把它同“...
声明:文稿派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及《民法典》第1195条之规定,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周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
-
2025-03-30 502
-
2025-09-30 484
-
2025-09-30 486
-
2025-09-30 484
-
2025-09-30 483
-
2025-09-30 484
-
2025-09-30 487
-
2025-09-30 487
-
2025-09-30 484
-
2025-09-30 487
作者:老秘书
分类:综合整理
价格:5稿币
属性:10 页
大小:15.93KB
格式:DOCX
时间:2025-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