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罗城贫困村调查

广西罗城贫困村调查
今年 3 月 8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人大会议广西代
表团审议时,叮嘱我们要把扶贫攻坚抓紧抓准抓到位,决
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在国家推进脱贫攻坚
的新阶段,如何做到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脱贫?我
来到作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罗城县,就此问题进
行调研。罗城县地处大石山区,是全国唯一的仫佬族自治
县,全县总人口 38 万人,其中贫困人口超过 10 万人。
两天时间里, 我重点深入到东门镇榕木村寨洲屯和四把镇
棉花村上新屯、下新屯,先后走访 29 户贫困群众,召开
两场座谈会,通过“解剖麻雀”,力求为全区打好脱贫攻
坚战理清一些思路。
走进贫困村交通条件差、房屋简陋、资源匮乏等,是贫困
地区相似之处滇桂黔石漠化区是全国 14 个集中连片特困
地区之一,广西片区涉及 7 市 35 个县(区)。榕木村和
棉花村就坐落在这片区内。榕木村寨洲屯共有 76 户 351
人,其中壮族人口占 95%,在近期开展的精准识别试点初
评中,寨洲屯贫困发生率为 44.41%。棉花村是一个仫佬
族聚居村,我所到的上新
屯有 26 户 85 人、下新屯有 19 户 83 人,2014 年贫
困发生率分别为 89.41%和 100%。
贫不贫,在通行。从榕木村委到寨洲屯是一条 5 公里长的
狭窄砂土路,坑坑洼洼,村民反映,由于交通不便,他们
卖猪的价格比通水泥路的村屯每斤要便宜 1 至 2 元钱。通
往上新屯、下新屯的是更加崎岖陡峭的砂石路,两车相会
需要大老远就停下来相互避让。两屯之间由一条小土路相
连, 村民只能步行往来,屯里孩子要走上一个多小时到山
外去上学。要致富先修路,这里的老百姓有更深的感受。
富不富,看房屋。一个村子的贫富程度,往往从村民的房
子就能看出眉目来。居住在边远山区的壮族村落,多数是
土木结构的瓦房,有半干栏式和全地居式。老式建筑人畜
混居现象较为普遍,房子分上下两层,牲口“住”底层,
比较低矮;上层住人,木地板,木板墙,也有的是泥砖墙
顶上还有个阁楼,一般用来存放粮食。村民们打趣地说,
底层是“畜牧局”,中间是“人事局”,上顶是“粮食
局”。寨洲屯就是这种类型的壮族村,有 55 座泥坯或木
板房,其中 17 座是危旧房。有的村民住房十分拥挤,吴
世文、吴世相两兄弟家共 8 口人,各自只有一间 8 平方米
的卧室,共用一个客厅。类似情况的家庭还有吴代居、吴
世员、潘代军、潘代友等农户。上新屯、下新屯是仫佬族
建筑风格,房子不大,小院落、高地台、青瓦顶、土砖墙
听一村民说,自家房子是爷爷的爷爷盖的。村里这样的老
房子还有不少,有些年久失修,墙面、屋顶、房梁等受损
严重,透风漏雨。村民吴天能家住房拥挤,77 岁的老母亲
只得与家里养的猪同处一屋。在这 3 个屯调研,遇到的不
是老人、妇女,就是小孩, 很少见到青壮年。村干部说,
寨洲屯有一半以上的劳动力长年外出务工,上新屯、下新
屯平均每户约有一人在外务工, 有的甚至举家外迁。下新
屯吴天壮夫妻长年在外务工,只留下年近古稀的老父母在
家相依为命。也有不少家庭是年轻父母外出打工,把年幼
的孩子留给爷爷奶奶去带。因为贫穷, 村里还有不少男人
娶不上媳妇。寨洲屯超过 40 岁的光棍有 8
人,上新屯有 10 名中年男子没娶媳妇。外村姑娘不愿嫁
到穷村来,加上仫佬族有男子“两边走”和入赘的婚俗,
上新屯有 13 人入赘到外村、1 人“两边走”。脱贫致富
需要一定的资源条件。比较而言,寨洲屯自然条件好一些
全屯人均耕地 0.9 亩,还有一些林地和开荒地, 水源也不
缺。屯长说,以这样的条件,只要把基础设施搞好, 把产
业发展起来,是不会过穷日子的。上新屯、下新屯的条件
就差多了,人均只有 5 分地,还七零八碎,说“草帽一扔
盖块地”也不算太夸张。这里降雨量并不少,但属喀斯特
地貌, 水都从地底下漏走了。我看到一个山石围成的水柜,
内壁长着“绿毛”,水面还漂着一些腐烂物,几根细细的
管子把水引向村民家,这就是他们主要的饮用水源。冬天
水枯了,只得翻山越岭到 4 公里外去挑水。实在是一方水
土养不活一方人,村民们最大愿望是迁到山外条件好一些
的地方去住。走访贫困户劳力、耕地、技能、保障等要素
的不足,成致贫主因
这次调研,我尽量多走访一些贫困户,看看他们的境况,
听听他们的心声。两天走下来发现,尽管各家有各家的难
处, 但群众致贫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缺劳力。大多属两种情形:一种是因病因残丧失劳动
能力,另一种是因青壮劳力外出务工家里无人种地和照看
寨洲屯吴祖恩家是我走访的第一个贫困户,老吴耳聋, 女
主人潘金花告诉我,全家 6 口人,女儿女婿长年在广东打
工,老两口年过六旬、体弱多病,还带着两个小孙子,只
好把自家承包的几亩水田无偿给别人耕种,留下 2 亩旱地
种点玉米糊口,日常花销主要靠低保费和养老金,二老加
起来每月 400 元钱。女儿女婿有时寄点钱回来,主要供孙
子读书。当我问每年给家里寄回多少钱时,主人支吾着说
“一点啦, 油盐钱,不多的。”再问,回答的还是这句话。
据说,每家在外打工的情况不一样,给家里多少钱村民一
般不愿对人透露。村干部反映,由于青壮劳力大都外出打
工,留下老弱病残,种点东西主要自己吃,很少拿出去卖
钱。
二是缺耕地。耕地是大石山区最稀缺的资源,这在上新
屯、下新屯尤为突出。下新屯谢福四一家 6 口,只有 1.2
亩水田、1 亩旱地和 2 亩林地,且大多散落在大石缝里,
非常瘠薄,一年的收成仅得 600 斤左右稻谷、400 来斤玉
米,林地前年刚种上核桃,还没有挂果。多数农户还做不
到自给自足。2014 年,这两个屯的农业经营性收入折合现
金人均不足
280 元。
三是缺知识技能。在上新屯谢福科家,老谢告诉我,他 有
三个儿子,老大在本镇打工,老二、老三分别 39 岁、35
岁了,只有小学文化,没什么职业技能,虽然长年在广东
打工,但收入不高,至今都没成家。这不是个别现象。寨
洲屯
351 名村民中,具有高中、中专、中职学历的只有 3 人,
其
余都是初中及以下学历。上新屯、下新屯 168 名村民中,
除1 人在上大学和 12 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外,其余均为
小学文化程度或文盲半文盲。外出务工者基本未受过职业
技能培 训,普遍从事苦、累、重、脏且收入低的工种。如
上新屯的 谢体锋,25 岁,初中文化,从事搬运工作,月
收入只有 1800 元;下新屯的吴桂雪,27 岁,小学文化,
从事清洁工作,月收入只有 1500 元。由于文化水平和职
业技能低,也有的村民不敢走出去,只能留在家里搞些种
养维持生计。
四是缺大病保障。我走访的几个屯,都存在因伤因残因
摘要:
展开>>
收起<<
广西罗城贫困村调查今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人大会议广西代表团审议时,叮嘱我们要把扶贫攻坚抓紧抓准抓到位,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在国家推进脱贫攻坚的新阶段,如何做到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脱贫?我来到作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罗城县,就此问题进行调研。罗城县地处大石山区,是全国唯一的仫佬族自治县,全县总人口38万人,其中贫困人口超过10万人。两天时间里,我重点深入到东门镇榕木村寨洲屯和四把镇棉花村上新屯、下新屯,先后走访29户贫困群众,召开两场座谈会,通过“解剖麻雀”,力求为全区打好脱贫攻坚战理清一些思路。走进贫困村交通条件差、房屋简陋、资源匮乏等,是贫困地区相似之处滇...
声明:文稿派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及《民法典》第1195条之规定,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周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
作者:bibi
分类:综合整理
价格:2稿币
属性:7 页
大小:18.64KB
格式:DOCX
时间:2024-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