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晓荣同志先进事迹巡回报告:青藏高原上的扶贫人

郭晓荣同志先进事迹巡回报告:青藏高原上的扶贫人
我叫郭晓荣,来自青海省玉树州囊谦县,我工作的单
位是囊谦县扶贫开发局,这是国务院最早确定的全国首批
贫困县,属于青海省特殊类型贫困地区和 15 个深度贫困县
之一,这里的贫困发生率曾一度达到 36%,实现脱贫是这
里世世代代人的梦想。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囊谦县于 2019 年底顺利实现
了脱贫摘帽,全县 3万多名建档立卡贫困户群众全部脱贫,
28 个深度贫困村全部出列。
得知脱贫摘帽的那一刻,我眼泪忍不住地哗哗往下流。贫困不除寝不安,无数个日日
夜夜奋战的情景涌上心头,扶贫路上的点点滴滴像电影一样回放在眼前。
我来自黄土高原腹地的陕西洛川,已经在平均海拔
4000 多米的囊谦县工作了足足 29 年,其中的 13 年,我是
在扶贫岗位上度过的,我亲身经历了这场伟大的历史工程
见证了囊谦从深度贫困地区走向脱贫摘帽的每一步。
想起刚到囊谦时,由于不懂藏语,我开展工作十分困
难。为了克服语言沟通上的障碍,我跟藏族群众同吃、同
住,打成一片,在自然交流中主动学习。每学到一个词语
时,我立马记录在日记本上,反复的大声地读,而且在语
言交流中使用。从简单的一两个词,到一两句话,再到说
一口流利的藏语,我花了很大功夫,同时也收获了与藏族
群众的友谊,成为了大家眼中“我们的晓荣”。
2007 年初,我从基层调动到扶贫局,从事扶贫工作后,
我就暗暗对自己说,组织上这么信任,群众这么期待,我
一定要把扶贫工作干的很出色。由于精准扶贫既是一项系
统性工作,又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想要干好,既要
“上接天线”,也要“下接地气”,所以我始终坚持着勤
于学习、善于学习的好习惯,到群众中“拜老师”,到基
层一线“找答案”,积累了丰富的群众工作经验,也掌握
一些与群众沟通的诀窍。
比如:精准扶贫中的‘精准’二字,直接翻译只需要
四个字,可老百姓仍旧很难理解。我的办法是“绕圈”,
用老百姓身边的事物,多打比方,比如“打你左眼不伤你
右眼”“肚子疼决不给你吃头疼药”“像打枪一样,要瞄
准病灶,对症下药”多说几个比喻,就能准确传达‘精
准’的政策含义,也让百姓准确的明白。跟群众打交道多
了,自己的藏语水平也越来越好,现在,无论是开展基层
工作,还是召开群众大会,我的藏语都得心应手,如果自
己不说,很多人都把我当成一名地地道道的民族干部了。
2017 年5月,我任职囊谦县扶贫局局长,同时担任县
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省、州、县、乡的农业、
牧业、住建、水利、卫健等十多个业务部门,需要我统筹
协调;项目、资金分配引发的矛盾,也都要一一化解。在
一件件事情的协调过程中,我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都有
了很大地提升。
标签: #先进事迹
摘要:
展开>>
收起<<
郭晓荣同志先进事迹巡回报告:青藏高原上的扶贫人我叫郭晓荣,来自青海省玉树州囊谦县,我工作的单位是囊谦县扶贫开发局,这是国务院最早确定的全国首批贫困县,属于青海省特殊类型贫困地区和15个深度贫困县之一,这里的贫困发生率曾一度达到36%,实现脱贫是这里世世代代人的梦想。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囊谦县于2019年底顺利实现了脱贫摘帽,全县3万多名建档立卡贫困户群众全部脱贫,28个深度贫困村全部出列。得知脱贫摘帽的那一刻,我眼泪忍不住地哗哗往下流。贫困不除寝不安,无数个日日夜夜奋战的情景涌上心头,扶贫路上的点点滴滴像电影一样回放在眼前。我来自黄土高原腹地的陕西洛川,已经在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囊谦县工作...
声明:文稿派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及《民法典》第1195条之规定,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周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
作者:老班长
分类:汇报报告
价格:2稿币
属性:6 页
大小:14.81KB
格式:DOCX
时间:2024-04-02